一、前言本组包括不能归类为器质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障碍的以长期持续性妄想为唯一或最突出特征的各种障碍。它们可能是病因异质性的,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尚不能确定。遗传、人格特点及生活环境在其起病中的相对作用也未能确定,估计各不相同。1.1概述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系统的妄想为唯一或突出临床症状的精神障碍。妄想往往较为持久,甚至持续终身。妄想的内容多与患者的生活处境相关,常为被害、疑病或夸大性质的,也有与诉讼或嫉妒相关的,或表现为坚信其身体畸形,或确信他人认为自己有异味或是同性恋者等。该病较少见,患病率为0.01%~0.03%,多在30岁以后起病,以女性居多,起病通常较缓慢,病程迁延,多不被周围人所察觉,常不主动就医。患者往往存在一些不健全人格特征,包括固执偏见、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易将别人的行为误解为有敌意或轻视的含义。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患者常常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异常,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常生活,一般也不出现明显的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1.2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妄想性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和一些不良的精神心理应激因素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病过程。社会孤立、有感觉缺陷、经济地位较低、移民、高龄、家族史阳性,以及一些器质性因素(如伴有意识丧失的头部创伤、发病前药物滥用)等可能是妄想性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二、临床表现F22.0妄想性障碍本组障碍的特点是出现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妄想往往持久,有时持续终生。妄想的内容变异很大,常为被害、疑病或夸大性的,但也可与诉讼或嫉妒有关;或表现为坚信其身体畸形,或确信他人认为自己有异味或是同性恋者。典型病例缺乏其它精神病理改变,但可间断地出现抑郁症状,某些病人可出现幻嗅和幻味。清晰和持久的幻听(说话声)、精神分裂症性症状(如被控制妄想和明显的情感迟钝)以及脑疾病的确凿证据均与本诊断不相容。但只要不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性幻听,且只占临床总体表现的一小部分,则偶尔和短暂的幻听(尤其在老年人)并不排除本诊断。起病常在中年,但有时可在成年早期,尤其是确信身体畸形的病例。妄想的内容及出现时间常与病人的生活处境有关,如少数民族患者出现的被害妄想。除了与妄想或妄想系统直接相关的行为和态度外,情感、言语和行为均正常。三、诊断要点妄想是最突出的或唯一的临床特征,妄想必须存在至少3个月,必须明确地为病人的个人观念,而非亚文化观念。可间断性地出现抑郁症状甚至完全的抑郁发作(F32.—),但没有心境障碍时妄想仍持续存在。不应存在脑疾病的证据;没有或偶然才有幻听;无精神分裂症症状(被控制妄想、思维被广播等)的病史。包含:偏执狂偏执性精神病偏执状态妄想痴呆(晚发性)关系妄想(sensitiverBeziehungswahn)不含:偏执型人格障碍(F60.0)心因性偏执性精神病(F23.3)偏执反应(F23.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F20.0)F22.8其它持久的妄想性障碍本类别是为持续妄想性障碍中不符合妄想性障碍(F22.0)标准者所保留的编码。在此处编码之障碍,其妄想应伴有持久的幻听,或伴有不足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F20.—)的分裂性症状。妄想性障碍持续尚不足3个月者应在F23.—处编码(至少为暂时性)。包含:妄想性畸形恐怖更年期偏执状态好争辩的偏执狂F22.9持久的妄想性障碍,未特定四、鉴别诊断需与妄想性障碍进行鉴别的常见疾病包括: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多以妄想为主,但其内容荒谬、离奇、泛化,且不具有现实性的特点,常伴有幻觉,晚期常有精神衰退。2.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但其并未达到妄想的程度,开始于童年、少年或成年早期。3.中毒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可出现偏执,但均为继发于中毒或躯体疾病之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有阳性发现。4.心因性妄想症因剧烈或长期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妄想的内容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性和易暴露的特点。在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消除后,症状可很快消失。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由于妄想性障碍的患者常不主动就医,依从性比较差。因此,在治疗方面,应以提高患者的疾病自知力、促进患者接受系统治疗为首要原则,对于能够配合治疗的患者,可按照相应的药物或(和)心理治疗规范进行系统的治疗(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症减轻或者消除妄想性障碍患者的妄想;对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对服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则可以考虑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制剂进行对症治疗,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病情及疗效反应而定),而对于有敌意、攻击、自杀隐患等风险的患者,则应酌情进行适当的监管和住院治疗。对于妄想性障碍的疾病管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但由于该病病程多呈持续性,甚至有可能终身不愈。因此,仍建议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及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对该类患者,尤其是存在潜在社会安全风险的患者实施长病程管理,进行长期甚至终身的随访观察。参考文献:ICD-10和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年版)。shouluking
赏金万两不如转发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jbzd/98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