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见诸国内外期刊或会议。为使国内精神科医生能够了解到这些新进展,住友制药医学联络部特设“新·思界”论坛,围绕这些新的研究展开精彩分享和讨论。
本次“新·思界”国际热点会,邀请到鲁豫两省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知名专家齐聚郑州,共同探讨年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诊疗的新进展。本文撷取精华内容,整理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诊疗新进展精神分裂症影响全球近1%公众的健康,位居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首[1]。主流观点指出,对于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能够使患者获益[1]。
但是,有临床及相关研究指出,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有meta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预期寿命与普通民众相比缩短14.5年[2]。那么,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否真的会增加患者的躯体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呢?《世界精神病学杂志》(WorldPsychiatry)发表的一篇研究给出了答案。
1.随访20年的结果显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益
TaipaleH等通过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予以有力回应[2]。研究纳入了来自芬兰国家卫生福利医院出院登记系统的,所有-年因精神分裂症在芬兰住院治疗的患者,共62,例,包括8,例首次发病、此前未使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随访从年1月1日第一例患者出院开始,截止至患者死亡或年12月31日。
结果显示,与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相比使用抗精神病药并不升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躯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入院的风险。并且,相比于不用药,抗精神病药还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自杀死亡率。
2.对现有药物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药理学的兴趣,以及对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近来国内精神分裂症领域新药迭出、势如春笋(如鲁拉西酮、依匹哌唑、卡利拉嗪等),其机制、疗效与适应症不尽相同[3]。
(点击图片后可放大)
图鲁拉西酮、依匹哌唑、卡利拉嗪的机制、疗效、适应症等信息一览[3]
新药究竟“新”在何处?
以鲁拉西酮为例,用于亚洲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最新循证指出,鲁拉西酮可显著改善PANSS总评分,对体重和代谢影响小[4];在治疗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6周的RCT研究中,鲁拉西酮与利培酮疗效相当,EPS发生率更低[5]。
年,HuhnM等对年LeuchtS等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meta分析进行了扩展,针对17个疗效及安全性转归参数,评估了32种获批上市的口服抗精神病药用于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的相对疗效及耐受性[6]。作为精神分裂症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网状meta分析,其结果显示,鲁拉西酮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且在体重和QT间期方面表现较优。
无独有偶,基于6,份文献中的项(1.5%)RCT研究[7],PillingerT等对18种抗精神病药和安慰剂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治疗(中位持续时间为6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安慰剂相比,无证据表明鲁拉西酮会导致体重增加;而按对体重增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氟哌啶醇更优,氯氮平相对更差。此外,无证据显示鲁拉西酮短期治疗影响脂代谢,其短期治疗或可对血糖产生有利影响。
3.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代谢风险管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一个令人担忧且无法忽视的问题:其超重及肥胖比例是一般人群的2~3倍[8],所有抗精神病药均可能导致显著的体重增加[8]。肥胖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患病率及死亡率增高重要原因,还可致患者耻感增加,治疗依从性降低,停药致复发[8]。目前,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体重干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更换抗精神病药物;药物干预如二甲双胍;外科手术[8]。
纵观近年来指南的更新趋势,不难发现其越来越重视药物副作用对个体的影响。年英国精神药理学会(BAP)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循证指南[9]指出,抗精神病药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要手段,选择初始药物需要基于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价和权衡风险效益,尤其是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始药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