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接近10亿人
遭受着精神困扰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显示
年就已有9.3%的人患有精神障碍
其中以焦虑最为突出
年10月10日
是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中国提出了
“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的主题
意在通过弘扬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抗疫精神
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信息爆炸、信用卡账单、社交媒体等等,都可能带来精神困扰,包括焦虑。
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社交隔离、收入减少则更可能加重人们焦虑的风险。有些人因为精神困扰还出现酒精和药物使用、失眠、躯体不适等情况。
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仍有部分人认为,只有身体出现生理上的病变,才算作“生病”。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痴呆症、智力残疾和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发育障碍。
健康心理有哪些参考标准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非单纯没有烦恼、没有忧愁。
想推测自己是否拥有健康心理可参照以下标准:
认识自我,感受安全:对自我评估准确,有安全感。
自我学习,生活自立: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能得当地处理问题,控制和管理好情绪。
人际关系和谐,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协调,支持系统比较完善,能接纳和容纳他人。
适应环境,应对挫折:行为符合年龄、周围环境等因素,也能很好地应对挫折。
精神疾病有哪些致病因素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与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基因等。
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
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过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或反对、文化、环境等。
关于精神疾病的认知误区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种之多,而我们常听到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都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因此不能讲精神疾病与精神分裂症直接划等号。
心理疏导就够了,药物治疗不重要?
除部分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仅靠心理治疗就能解决问题外,其他都需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或者三者组合。
得了精神疾病一辈子都好不了?
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坚持服药等方式控制病情,并且通过系统的康复手段预防和控制疾病复发。
心理和身体一样
也会“感冒发烧”
但只要积极治疗
也会逐渐恢复
回归正常的生活
本文部分信息整理于百度。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仅用于信息交流,有关疾病、治疗或药品的专业问题,请咨询医生或有关资质的医疗人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