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精神疾病患者很需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对护士来说,沟通是护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有着特殊的工作含义。成功的沟通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的治疗状态,以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精神科护士陈欢欢,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发现,自己每周按照惯例做的一件事儿,于患者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

我们科有这样一位正处于康复期的病人,不同于其他病人,他看上去总是干净清爽,尽管身着病号服,衣着却也整洁。尽管他平时总是默默地,话不多,可开口说话时却也不紧不慢,显得温文尔雅。每天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他也特别配合,有时,他还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别的病人。只是很多时候,他的眉头总是微蹙,常常独自望着窗外,似乎有化不开的浓愁。我原以为他跟其他病人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得了这种不受待见的病而忧心,因思念亲人想家而发愁。

直到检察院工作人员来找他,我才知道,他犯病伤亲,导致他最爱的家人受到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听到这个消息,我惊愕得一时语塞,无法想象平时新闻里才会看到的消息,此时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病人身上。

正处康复期的他,得知自己因病而酿下的大祸,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本是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却不得不支离破碎,他将如何面对他其他的亲人,以后的生活将何去何从,我不得而知,只是心里替他难过。

可是,当他蹲在地上号啕大哭时,我竟找不出安慰的话语,任何语言于他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我只能默默地陪在他身边。

我一直非常好奇,事发时,这位病人的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他才会有伤人的举动,酿下悲剧。只是,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并且总觉得重提此事,于病人而言是不是太过残忍。尽管顾虑重重,可这个念头却早已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前几天,我负责病人的康复,于是工作间歇,我有了更多与他沟通的机会,他告诉我他曾经体面的工作、他年迈的父母。他告诉我他父亲患有糖尿病,我告诉他该如何预防此病。他担心孩子保险费逾期,我特意向卖保险的朋友咨询,并向他转告更专业的建议。

渐渐地,我们彼此更熟络起来,他向我谈起他的妻儿,以及发病时他还记得的情况。只是,我从未想到,竟是这样的开头。

“如果我早点知道你们下午讲座的内容,我家就不会成现在这个样子了。”他喃喃地说道。

“你是说今天下午康复大厅的健康讲座?”我问。

“嗯,讲座里讲的,跟我发病时一样,我以前总是听到有人在我耳边说话,那个人还让我不要告诉别人,我以为我有这项特异功能,就没有告诉别人。”

他低着头,“如果我知道这就是精神病的症状——幻听,我早该看病的啊!如果我家人发现我脾气突然变得暴躁,还跟着闻到的异味疯跑,早点送我住院,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了!”他双手捂着眼睛,泪水还是从他的眼角如小河流般地淌了下来。

可是,却没有如果……

此时我才意识到,每周一下午两点,我们例行公事地送病人到康复大厅听健康讲座,于病人及家属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每周,华医院精神科会召集康复期病人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这样,可以提高病人的自知力,他们只有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才知道病因,才懂得如何配合治疗,才明白发病的先兆,方能及早就医。

病人发病时,因精神、行为异常,自控力差,可能会有伤人毁物的现象。若有以下发病先兆:

睡眠改变:精神病人的失眠无明显原因,无痛苦体验,有的即使彻夜不眠,次日仍毫无倦意,有的甚至感到精力过人,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言语杂乱、非正常动作增多等表现。

性格改变: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以往很合得来的人亦不理睬。对没有特殊原因,突然发生了明显性格改变的人应引起重视。

情绪改变:精神病人的情绪改变往往是毫无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如躁狂症病人常表现终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抑郁症病人则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还有一些病人出现情感倒错,如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唉声叹气。

过分多疑:这类病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如听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他也会怀疑是针对自己的。这种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如经事实证实而否定,患者仍坚信不疑,这种病态思维被称为妄想。

动作行为异常:这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如具有妄想的病人往往对妄想对象突然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躁狂病人可有过分装饰,或“慷慨相助”,或“多管闲事”。情绪低沉的抑郁病人常呆坐或呆立而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病人常侧耳倾听,或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

请及时就医,这于病人、于家庭、于社会,可能会少一些本可避免的伤害!

温馨提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jbzd/98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