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智与疯狂存在,我们该如何区分(Ifsanityandinsanityexist,howshallweknowthem)?
——大卫·罗森汉恩
"一、使精神病学与心理学蒙羞的实验
年,当《在非理智的地方保持理智(Onbeingsaneininsaneplaces)》还未发表前,大卫·罗森汉恩(DavidRosenhan)仍是个默默无闻的心理学者,但他彼时多半已经料到这篇论文将要引起的轰动。这个实验,即将挑战美国乃至全世界关于诊断精神疾病的可行性与可信性。作为实验设计者,罗森汉恩知道,实验的结果将足以令整个学界蒙羞,相关改革也势在必行。名气——自然水到渠成。
罗森汉恩生于年,年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于美国最顶尖的文理学院之一,斯沃斯莫尔学院任教。
一天,学生们在课堂上抱怨关于精神疾病的心理学课程太过抽象,于是,罗森汉恩突发奇想,打算让这些学生去精神病院亲自体验,以加深理解并获得更直观的信息。
出于责任,罗森汉恩自己充当先锋队进入精神病院,并以此经历决定这个活动是否适合学生参与。
当他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了9天极度孤独、无聊的时光后,他放弃了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计划。同时,在精神病院的见闻让他对这个特别的地方产生了兴趣,他开始怀疑,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对精神病的诊断是否可靠。
二、实验设计
被试选择
罗森汉恩选择了8个自愿参与实验的成年被试,包括他自己。其中3女5男,职业包括画家、心理学家、教师、学生和家庭主妇。经初步鉴定,这8名被试没有精神病史,心理状况良好。
实验地点
罗森汉恩找到位于美国5个洲的12家精神病院(有重复),这些精神病院,医院,有的则是位于高档住宅区医院,医院水平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实验过程
在罗森汉恩的安排下,这8名被试被分别派往各家精神病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同时,聘请了相关律师,以防这些被试无法顺利离开精神病院。8名被试在接受诊断时,只声称自己有严重的幻听(铛铛声)这个唯一症状,其余行为表现一律如常。若被试成功进入精神病院,则开始各自的记录、假装服药、并向医生反馈幻听已经消失,等待医生的下一步安排。
三、实验结果
罗森汉恩的实验结果让人目瞪口呆,因为这8名被试,无一例外,全部被诊断为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除1人被诊断为躁郁症,其余7人全部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医院就声称自己的幻听消失了,但仍然被要求住院治疗。8名被试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
在精神病院中,被试的一切行为,包括如厕,都存在被监视的状况,其中,无论医生和护士对待他们的方式都区别于正常人。如,护士们会当着被试的面,若无其事地讨论其病情;当这些被试试图与医生和护士打招呼时,往往容易被忽视(尽量避免接触);被试们正常的书写记录也被认为是非正常的“记录行为”。
同时,有些被试声称他们看到一些病人受到了口头或身体上的虐待。
有趣的是,最先怀疑这些被试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的,并不是医生,医院里的其他精神病患者。其中,甚至有患者认为这医院进行暗访调查。医院的名患者中,有35人认为被试行为正常,是暗访记者。
最后,在被试们的一再要求下,医生以情况好转为由,逐一放他们出院。
四、实验结论
罗森汉恩认为,精神病院作为一个特殊环境,只要进入,人们的一切行为就会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从而引发“标签效应”,即无论行为如何,都会被差别看待。即精神病院作为一个环境本身就容易使一些行为被误解。
"一旦一个人被诊断为反常,那么他所有的行为和特征都将被贴上标签(Onceapersonisdesignatedabnormal,allofhisotherbehaviorsandcharacteristicsarecoloredbythatlabel).
——大卫·罗森汉恩
"从而,罗森汉恩发出质疑——导致诊断一个人不正常行为的特征到底是基于这些行为本身,还是基于其所处的背景情境中?
此外,罗森汉恩还提出,出于医生的职业原因(谨慎对待来访者),医生更倾向于说一个健康的人患病,而不是一个患病的人健康。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医院寻求帮助时,通常情况下,医生不会断然给出“健康无碍”的判断,而是依照“有病推论”,鼓励来访者做进一步检查。但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导致了这种倾向很可能会因“标签效应”而出现不可逆的误诊判断。
建议:
罗森汉恩指出,为避免“标签效应”,精神病院应该尽力使用中性词语来形容患者的行为和状态。关于这一点,已经大有改观,如现今绝大多数情况下,精神病院被心理卫生中心的名字所取代,在形容病患时,也拒绝使用负面词汇。
另,罗森汉恩认为,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过程应该尽快修正,从而进入标准化进程。
他同时提到,精神病院的治疗需要更加人性化,尽力做到保护个人隐私、更丰富的康复活动以及人道的对待方式。
五、余波
不出意外,当罗森汉恩的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以后,立即引来了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院的一致抗议,对实验的方法、数据也提出了种种质疑。
其中,更有一家精神病院声称要挑战罗森汉恩的实验结论,院方表示,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准确鉴别精神病患者。
于是,医院达成约定,即在一定时间内,罗森汉恩会随即派去一些假冒精医院去,由院方的医生来筛选其中的冒充者。
结果是,医院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共会诊了约名来访者,其中,工作人员声称其中有41人是罗森汉恩派来的冒充者,另有部分被列入可疑名单。但事实的情况是,罗森汉恩并没有派医院。
事后,这家原本名气极佳的精神病院的信誉急转直下,罗森汉恩的名字彻底被学界和大众所知。
六、影响
EmilyEakin于年的文章《Herillnesswasmisdiagnosedasmadness.NowSusannahCahalantakes》中提到,在罗森汉恩的实验发表后,十年间,数十家美国精神病相关机构倒闭,整个美国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下降了近50%。
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为此重新编写了诊断手册,几乎完全抛弃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内容,严格筛选检查表格、问卷、量表,促进精神病诊断的标准化。
AlisonAbbott年在文章《Onthetroublingtrailofpsychiatry’spseudopatients》中提到,因为这个事件,美国法庭上削弱了精神病学家的判断,以此规避凶犯可能以冒充精神病患者而逃脱惩罚。
相关题材电影如《飞越疯人院》年上映,其中对美国精神病院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后期的如《一级恐惧》年上映,同样出现关于精神疾病鉴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