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精神分裂症,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是影视剧中令人恐惧的精神分裂症主角形象?还是社会上时有发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伤人新闻?
但不管是哪种印象,都是肤浅而片面的,社会大众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仍缺乏了解。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超过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数也达到万,占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60%以上。
而与高发病率形成反差的是相对较低的社会认知率和就诊率,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
据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施慎逊教授介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者逐年增多,但患者的自我患病意识较差。许多患者讳疾忌医,缺乏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面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患者需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施教授曾经接诊过一位患者,对方罹患精神分裂症十医院就医,“当时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到了那个时候再去治疗,难度就比早期治疗大得多。”
精神分裂症早期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思维表现怪异、情绪不稳定、性格突然变化、心理活动反常等现象,据施教授介绍,出现这种现象,家人一定要请专科医生鉴别。
“不等于有情绪波动就一定是精神分裂症,但是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所以家属一定要找医生鉴别。
”除了患者本人对于精神分裂症缺乏了解外,社会上对于该病症也有颇多误会,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意味着暴力、伤害,对社会存有潜在风险。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他人的暴力和伤害通常在幻觉、妄想基础上发生的。症状控制病情稳定,一般不会发生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周期一般来说分为3个阶段:通常急性期治疗一般需要3个月,快速控制症状,减少损害;而巩固期至少需要半年,后续还需要维持治疗预防复发,减少副作用。
作为一种复发率较高的慢性疾病,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其首选的治疗措施。
“患者普遍存在一个认知误区——不吃药就代表病好了。患者往往在治疗初期用药效果不错,病情控制了就忘记服药或者自行减药停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状态。
”目前临床常用的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奥氮平等。而近年来为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药物的口崩剂型成为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以奥氮平口崩片为例:放于舌上数秒内迅速崩解,亦可溶于水/牛奶/果汁中,可以解决患者因藏药、吞咽困难等原因造成的不依从,有助于降低复发率、住院率及在门诊和住院治疗复发的费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施教授特别呼吁:“精神分裂症患者必须接受长期且科学的治疗,同时也希望大众可以给予精分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帮助,不要将他们‘妖魔化。’”
专家简介
施慎逊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精神医师分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抑郁症、焦虑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抑郁症、焦虑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长期随访研究,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的随访研究,中国女性抑郁症的多中心国际合作研究,集体心理干预对孕期焦虑抑郁和产后抑郁影响的系列研究等。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已发表论著篇,综述58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教材16部,参加22部。已培养研究生硕士10名,博士15名。
号外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加强平时的沟通交流,海上名医将创建健康生活群,科普发布、专家课堂、线下讲座、健康护理、福利体验等内容都会同步推送到群里,同时大家也可以直接在群里就自己所了解的相关信息互通有无,找到更多拥有同样目标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