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的独特经验分享

小编导读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诊断方法,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而获得个体的全息影像,方能中病之的,从而实施辨证论治。要精通望闻问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不断学习、吸纳名医经验,才能成为望闻问切的高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全国名老中医王晖望闻问切的临床经验吧。

一、望诊特色

1.望神

王师认为“神”是指人体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外在的综合表现。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互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察神就成为中医诊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望神之法,分为望神气、望神志。望神气,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望神志,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情志活动。而王师尤其重视诊察眼神的变化,是谓望神之重。从现代解剖生理学来说,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等脑神经都经过眼部,为介入大脑信息的感受器官,因此可作为判断精神活动正常与否的主要依据。眼神清澈灵活即为得神,晦滞暗淡即为少神,晦暗无光则为失神,浮光外露即为假神,神志错乱即为神乱。结合察面鼻耳色,视动态,听语声,辨听力,切脉象,望舌象,综合辨识以正确辨证。

2.望形

王师认为,望形辨病应以整体胖瘦为纲,局部圆瘦粗细大小为目,确定体质类型为关键。形体胖瘦可辨气血阴阳,胖者多耗气、伤阳,影响肺、脾、肾气化功能,故肺、脾、肾阳气虚者多见;瘦者多耗血、伤阴,影响心、肝、肾濡养功能,故心肝肾阴血虚者多见。圆瘦粗细大小辨析以头面颈部、躯干、四肢为主要病位,面圆、颈粗、肢大者,与气化失常相关,多涉及肺、脾、肾;面瘦、颈细、肢小者,与濡养不足有关,易影响心、肝、肾。以上均为常法,临床上并非胖者都面圆、颈粗、肢大,瘦者都面瘦、颈细、肢小,其实多有夹杂,病位互有相兼,辨析时需分清主次,明确主要影响脏腑,据此推断主要的体质类型,分析该体质的生理病理过程,并根据病理变化以确定可患疾病。五形望法举隅如下:

瘦而头小、面长、颈细、肩背宽大、身直、手足小者,多为肝木形体质,肝血不足为其常态,日久可并见肝气怫郁,或肝阳上亢,或心肝血虚,或肝肾阴虚;而脾胃不足者,颈部多粗短,易有土虚木乘、肝脾不调、肝胃失和之象,多见高血压、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及眼科、骨伤科诸多疾患,亦可引发胃肠功能紊乱;瘦而头小、脸形瘦尖、肩背宽厚、腰腹匀称、手足小者,多为心火形体质,心阴亏虚为其常态,多夹有心火旺盛,或心肝阴虚,或心肾不交,病久可及心阳,多见冠心病、各种心律失常、高血压、脑梗死及精神病科、皮肤病科等各种疾病;胖而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腰腹壮大、腿部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全身上下匀称,多为脾土形体质,脾虚失运为其常态,久之可并见痰浊不化,甚至气血瘀滞,或化火伤阴,或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亦可土虚木乘,肝脾同病,多有急慢性胃炎、胆囊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患,亦见代谢功能紊乱各疾病,甚至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胖而头大、颜面不平、颊部较宽、肩部瘦小、腹部较大、臀尾脊背较长者,多为肾水形体质,肾精不足为其常态,可发展为肾气不化、肾阴不足、肾阳虚弱,甚至阴阳两虚,多与先天不良有关,可有妇科、男科各种疾患,亦见内分泌系统诸疾;面方、头腹肩背手足小、足跟坚硬者,多为肺金形体质,肺卫不固、营卫失和为其常态,多有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皮炎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3.望舌

舌诊的内容在《中医诊断学》中已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王师在临床实践中除了注重舌苔、舌质、舌态的变化外,还非常注重舌下脉络(舌下静脉)的颜色、形态变化,以测知脏腑的虚实、寒热。

舌下静脉淡红细小而短者,多为气血两虚之证;淡紫怒张而长者,多为痰、浊、瘀证;淡紫紧束而短者,多为寒气凝滞夹瘀证;紫红而粗长者,多为热壅血瘀证,在五脏多与心、肝、脾病证有关。从舌下静脉的粗细变化可推知人体血液黏稠度的变化及心脑血管病的预后。

4.察色

察色一般以观察颧面、鼻梁、胞睑、耳郭色泽为主,舌色变化亦不可忽视,并以有泽、无泽为基础,五色及其深浅变化为依据,明确病因或病理因素为核心,正确诊断疾病为目的。察色望法举隅如下:

颧色白少泽,鼻色淡红而泽,耳背静脉淡红细小而短,为气血两虚,多见于年老体弱者、亚健康者,或产后、术后、重病等恢复期;颧鼻色皆浮红而泽,耳郭内外、耳垂色鲜红,为阴虚阳旺,多见于正常老年人,或失眠、高血压、各种心律失常、各种结核病、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等;颧色白少泽,耳垂色白,为心肾阳虚,多见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心肾疾病,久之火不暖土,亦可见于慢性腹泻;颧色淡红少泽,鼻色青黄而泽,为心肝血虚者,多见于失眠、心律失常、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焦虑抑郁状态等;颧色暗淡少泽,胞睑下垂、色暗,鼻色暗沉少泽,为肝肾精亏、肾气不发,多见内分泌紊乱及生殖系统各疾患,可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颧色暗滞少泽,耳背静脉青紫或暗紫而短,为气滞痰瘀,多兼土形及木型体质特征,可见多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者,亦可见于各心脑血管病,或局部外伤等;胞睑松弛下垂、色黄褐,为气虚痰瘀,多见于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甚至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紊乱性疾病;耳背静脉淡紫细小而短,为气虚血瘀,多见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或尚未发病而即将发病者,如兼有歪斜舌,基本可确诊脑梗死;鼻色淡暗失泽,为血虚气郁,亦可见神经衰弱的表现,多有长期紧张、工作压力较大等病史;面色偏红,或面垢油光,鼻耳色红,毛细血管怒张,口舌生疮,头发稀疏,脚丫湿气等,为阴虚湿热,或阴虚血热,多见于多汗症、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以及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病,恶性肿瘤亦有多发趋势;眼珠少神,眼睑虚浮,眼圈暗淡,颧面色素沉着,或萎黄少泽,鼻色暗淡或青黄,耳背静脉暗淡,多为寒热虚实夹杂,可见于多系统、多病位、多病机的疑难病症等。

二、问诊特色

王师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不仅作为一个个体,而且与周围社会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要以整体恒动调控观作为指导思想,把人放在一个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相互联系的整体大时空中,问诊是收集患者的主观症状、时令气候、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职业、个体气质、治病经过等特点,吸纳现代医学检测指标为依据,进行认真综合观察、分析,总结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的手段和方法,故问诊过程,亦是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的一个全面过程。四维医疗模式,也即是从“自然-生物-精神情感-社会”综合归集辨识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即以人为本、整体辨证。

1.作为自然中的人

收集患者发病或发作加重的季节、气候、时间特点,居住环境的方位、地势高低、环境特点以及生活小环境的影响,即包括与发病有关的时、地因素。

2.作为生活中的人

收集包括:

(1)症状(主症、或然症、兼夹症、并发症)体征。

(2)性别、年龄、体质、饮食习惯、劳逸、宿疾、遗传,妇女的经、带、产、育。

(3)发病与诊治情况,治疗手段和方法,服药反应等。

(4)现代多学科(西医)手段、方法获得的相关检测指标(生化检验、影像资料等)。

3.作为性情中的人

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气质性格,以及对发病诱因的自我心理感受调节反应等。

4.作为社会中的人

包括患者职业特点、政治地位、生活境遇的升降沉浮、意外创伤等。

上述四维问诊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而把人放在宇宙大时空中,这一大时空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宇宙大天地,这一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生命的生灭流变过程,因此中医的问诊要涵括四维模式,以认识疾病,掌控疾病和养生康复的规律。

三、闻诊特色

闻诊通过听声音、辨气味进行。听声音,即听辨患者语声高低、语音清浊、语速缓急、气息强弱,以及呼吸、咳嗽、呃逆、肠鸣等异常声响,从而协助判断患者的性情、病情的轻重缓急。如患者发声细弱,语音低清,多属虚证;语音断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多为性情多郁多疑,易患肝郁;如声音洪亮,语调急骤,易打断人言,多为性情急躁,肝阳易亢。辨气味,王师强调嗅气味要辨病体气味和病室气味,从而了解疾病的虚实寒热。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多数实热;气味偏淡或微有腥臭者,所属虚寒。

四、切诊特色

王师注重寸口脉象,更重视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合参。按脉象是测知精气神的重要诊断指标,尽管有“意会不可言表”之说,但细加体会,还是有规律可循。王师认为按脉必须掌握四个要点:即脉的部位、脉的频率、脉的节律、脉的形状与态势。脉象部位有寸、关、尺、浮、中、沉;脉的频率是指脉搏的次数、快慢;脉的节律是脉搏的规律与否;脉的形状、态势是指脉的气血运行的振幅充盈度、滑利度,应十分注重对脉的态势的推测。搭脉的方法是:先用中指定关部,食指定寸部,无名指定尺部;继则是指力的运用:先缓缓地按上、中、下(浮、中、沉)用指力推查脉搏的有力无力,然后以中指固定关部不动,用食指、无名指徐徐自寸部、尺部向关部移动,再以寸、尺固定,关部放松,徐徐向寸、尺移动;最后向寸、关、尺三部前后、左右移动,以推测脉率、脉律、振幅、态势。

王师认为,探测脉神,可以预断生死。久病、大病之后,按脉象之有神无神、有根无根,是预测生死的关键所在。如迟脉细微,趺阳脉微欲绝,人迎脉搏动弱,耳郭吊起,耳背静脉淡暗,耳轮甲错,耳垂苍白,面色灰暗,为元气虚微、肾气外露、死象显露之候。如病呈重笃,而趺阳、人迎脉尚有神气者,则犹可救也。

?本文选自《全国名老中医王晖学术经验撷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晖主编)一书,由中医出版(







































根治白癜风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jbzd/977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