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下雪啦!!!今天(12月30日)上午,成都主城区少数几个地方发现雪花。太古里、文殊院、太升路、东门大桥……不少网友在惊呼尖叫的同时,还纷纷晒出自己捕捉到的“头皮雪”。不过遗憾的是,在成都主城区大部分地方几乎没有听到下雪的欢呼,而且,它来得快,去得也快。成都的雪都这么有个性吗?紧接着,成都气象就出来为TA正名了:“该现象从气象标准上来说叫:霰(xiàn)。并不是雪。”啥,大家欢呼的居然是霰,不是雪?!这难道是成都下雪气氛组?那么,这个“霰”是什么呢?它与树枝上凝结的冰晶是一回事吗?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科普一下气象术语中常见的冰晶——雪、霰、冰雹、霜和雾淞。●雪:冷气流运动的结果常见的雪是由白色或半透明的冰晶构成的。根据结晶时的温度与水汽的饱和程度不同,雪会呈现出不同的冰晶形状,基本形状有六角板状、六角树枝状、六角柱状、针状等。雪常降自于雨层云和高层云,也就是气层较稳定的云中。雪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其次要有气流的上升运动存在。当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时,冷空气比较重往下沉,暖空气比较轻往上浮。暖湿空气上升至几千米高空时由于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便发生凝结,凝结后变成冰晶,冰晶在空气中发生碰撞就形成了雪花。当雪花变多变大时,便受重力作用向下坠落,若地表温度高于零度,冰晶融化成水滴,形成降雨;若地表温度低于零度,冰晶缓慢飘落,则为降雪。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把“雪”解释成“凝雨说物者”——“凝雨”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雪是水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的;“说”是“悦”的借字,所谓“瑞雪兆丰年”,雪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雪”:“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绥绥”是繁密而下的样子。从他的解释中,我们仿佛隐约听到雪簌簌而下、压弯寒枝时发出的声音。●霰:过冷水滴的产物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由过冷的水附着在降落的冰晶、冰珠或破裂的雪片上形成的,多为白色不透明的球粒状或近圆锥状,直径约2~5毫米。因为霰在形成过程中是急速冻结,粒子里还有很多的空气,故不像雪一样有结晶构造,其质地松脆易碎,落到硬地会反跳。霰常降自积雨云或层积云,也就是气层不稳、扰动强烈的云中。如果云中同时存在过冷水滴(低于零度但仍未结冰的液态水)、冰晶或尘埃,当过冷水滴接触到冰晶或尘埃,会以冰晶或尘埃为冻结核,立即于表面结冰形成小冰粒。过冷水滴不断地凝结在这个小冰粒表面,小冰粒就会越来越大成为较大的冰粒。当这类冰粒成长到一定大小后,云层无法再承载它的重量,它们便坠落地面。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下霰。生活中,我们如果不细心观察会将雪与霰混为一谈,这是因为霰常出现在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其实,霰的坠落速度比雪快。当下雪天您行走在室外,感觉到从天而降的白色固体降落速度不同,就是雪和霰同时落下的现象。在古代,除了“雪”字,古人也用“霰”来表示颗粒状的飞雪。《说文》中说:“霰,稷雪也。”稷为小米,霰则是随风飘散的雪粒,俗称“米雪”。《释名》中说:“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形象地说明了“霰”在呼啸的北风中飘散翩飞的情景,这亦是《楚辞》中“霰雪纷其无垠”的意象。鲁迅先生曾在《野草·雪》中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说的正是这种叫作“霰”的雪。●冰雹:春夏季节的“捣蛋鬼”冰雹俗称雹子,多呈坚硬的球状、锥状或不规则形状。个体大小差异大,直径约5~50毫米,大的有时可达10厘米以上。冰雹的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热气流的强度。在强对流天气中,上升的热气流强度越高、范围越广,所形成的冰雹体积也就越大。冰雹的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冰雹通常是剧烈天气形态下的产物。高空的温度低,当雨在云中滴下时,碰到剧烈对流的空气将雨滴往上吹,遇冷結成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又被往上吹,吸附周围小水滴,再次凝结、落下。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气流无法承受冰晶的重量。这些经过反复“锻造”的冰晶掉落至地表,就成为冰雹。霰和冰雹都是“冰晶”,但是它们的质地和大小有很大的差别。霰的晶体结构中存在气泡,故质地比较松散,而冰雹的结构中透明层与不透明层交替出现,故质地密实坚硬。冰雹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秋季节,砸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霜:成霜成露温度定霜常常呈片状、树枝状等,是一种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于地表岩石或植物叶面上所出现的结冰现象。气象上通常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霜总是出现在寒冷的季节,是含有水汽的空气块遇到低温表面所产生的凝华现象。若接触到的表面温度高于零度,则水汽便凝结成水,形成露珠;若低于零度,则水气将凝华成冰,形成霜。●雾淞:树枝上的美景雾淞,俗称树挂,是一种白色或乳白色的不透明冰晶沉积物。雾凇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物体的迎风面上。雾凇因结晶较快,故结构松脆,受震易塌。雾凇虽看起来与霜的形状相同,但雾凇较霜的密度更大且较硬,且两者的形成过程不同。两者的差别在于霜为水汽遇到冷表面凝华而成,雾淞则是过冷水滴碰到可作为凝固的表面而结冰。因此只要达到形成的必要条件后,雾淞便可在任何时间结晶出现。从农业角度来看,雾淞对作物有利,而霜对作物有害。雾凇融化产生的水分,对北方越冬作物有利。过度的霜则可能形成霜冻,对处于幼苗期抗寒能力差的农作物造成冻害。当然,成都的这场“雪”,依然还是在朋友圈下的最大。那成都下雪为啥怎么难呢?昨晚,北方冷空气抵达成都,根据气象台的监测,高空米左右,气温达到零下3℃,相对湿度80%。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汽就“冻”成了小冰粒,小冰粒太重,从空中掉了下来。这些冰粒要变成雪花,需要更低的气温。“地面气温要到2℃以下才行,今天上午,成都地面气温在℃。”四川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肖递祥说。这也是成都经常下的都是霰而非雪的原因:地面温度达不到那么低。(读者报全媒体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hbyx/98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