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万房产赠摊主老年痴呆是公

素材来源:案件聚焦王潇月俞欣怡郭骥

近日,上海88岁独居老人将万元房产送给水果摊主一事引发热议。

11月4日,老人亲属首次对外受访称,他们也是看新闻才得知老人赠房一事,并且对于老人意定监护的有效性他们表示质疑。而他们质疑的主要原因,是年老人在一次住院以后,出院时,医生在出院小结中写明:老人已有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症状。针对老人亲属和外界的质疑,小编特别采访了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上海市律师协会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市残联法律顾问——郑祺。郑祺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问题1:病历卡上的“老年痴呆”=限制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老年痴呆”的学名是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病并不等于无法辨认自己的行为或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用我们法律专业的说法,不等于是无民事行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这些跟阿尔茨海默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据患者的病情,阿尔茨海默症分初期、中期和晚期。像初期的话,它仅仅是一个记忆力的衰退,也就是说过去的事情患者可以记得很清楚,现在的事情他可能容易忘记。那么像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能够认知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吧?那么除非到了他患病晚期的时候,他什么人都不认识的,那么这个时候就没办法辨认自己的行为,或者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可能会被鉴定出是限制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关键还是说看他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意愿,控制和辨别自己的行为能力。延伸一点说可能更能帮大家理解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严谨性。例如精神残疾分为4级,最严重的是1级,最轻的4级。像我们碰到一个极端的案子,精神残疾二级的患者,经司法鉴定,结果是一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为什么,因为精神病发病有间歇性,没有发病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意愿表述是十分清晰的。问题:确定意定监护人是否需要获得居委会和家属的同意?法定监护人和意定监护人谁优先?意定监护这个概念非常新,在年10月1日实施的《民法总则》中,第一次将这个理论变成现实。区别于法定监护,它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成年人在自己清醒的时候,选择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可以是亲属,也可以不是亲属,书面指定被委托者作为自己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的监护人,照顾自己的生活,处置自己的财产、权利履行监护职责等。从这个概念来说,清醒的成年人的个人意愿是关键。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普陀公证处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从程序上来讲,居委会和亲属的意愿并非意定监护必须的程序。当然,为了了解老人的真实意愿,走访家属和问询居委会也是有益的补充。至于法定监护人和意定监护人谁优先?法律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民事法律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民事意思自治原则,也就是说,有约定的按约定,没有约定的按法定。从这个原则上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话,应该是意定监护优先于法定监护;另一方面,也有些人认为既然是有法定监护的,特别是配偶、父母、子女,应该由这些监护人承担一个监护的责任。从我的个人理解上,我认为从民事行为上面说,你应该还是要尊重当事人的个人意愿。特别是在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法定监护人不履行法定监护的职责,或者是怠于履行职责的情况下,那么当事人可以自己找一个愿意为他担任监护人的人,双方形成合意,这样的意定监护,我认为是更加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利益,所以我认为意定监护应该优先于法定监护。往期推送点击下图沪工人高空作业随吊篮高坠

做八小时手术口渴喝水遭质疑…白岩松:医生也是人

后续来了!是毒蛇,米多长

上海肠癌病发率排名第二!你必须掌握如何防范肠癌的常识

电梯竟已使用40万次!问题还有...

从外滩豪宅到老式住宅?有主持人爆料艺人朋友“装阔”!

上海小囡有多少被“鸡”?

满目繁华美景,幸福需要安个家岁月荏苒,为何越来越喜欢喝咖啡?珍惜吧!知道美国外卖小哥有多拽?小费有多贵吗?

按法办事,请点赞??尊重法律,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hbyx/982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