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社工,品读社工经典
鸣谢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和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
联合推出的“知识共生计划”
常见的精神疾病种类(一)
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都比较复杂,社工要服务精神病患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常见的精神疾病。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发展至今已在年发行第五版,其特点在于不仅是能够进行诊断疾病,而且针对某些精神疾病,能够提高其“诊断特异性"标准,即严格要求排除真正没有精神疾病的人,且降低其“诊断敏感性”,即某些可能有精神疾患前驱症状不再被确诊为“疾患"。
目前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为依据,精神疾病可以简单地分成三类:一是严重精神疾病,常见的是思觉失调症、情感性精神病(包括忧郁症、躁郁症)、妄想症及器质性精神疾病等;二是轻型精神疾病,常见的包括轻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畏惧症、心身症恐慌症等;三是儿童青少年好发精神疾病问题,有多动症、学习障碍及情绪障碍等。以下分别介绍。
0
1
严重精神疾病
(一)思觉失调症
台湾在年之前称此病症为精神分裂病,后改称思觉失调症。其发病常是慢慢进行的,起先只觉得病人开始出现一些较不寻常的行为举止,病人自己也都可以说出一些可以接受的理由,但是渐渐地随着病程变化,病人的一些不寻常行为举止或言行变得更多、更离谱,甚至与现实生活情境或逻辑相背离。
常见症状:
现实感差、不合逻辑的思考、妄想,或有奇怪的行为表现;个性可能变得退缩沉默,不跟别人来往,也可能变得好争论、容易发脾气,甚至出现攻击行为。病人常有幻觉症状,其中又以“听幻觉"最常见,明明旁边没有人,但病人却表示清楚地听到有人对他说话,甚至受到听幻觉的控制,照听幻觉的指示行事。
发病情况:
一般说来,15~25岁是思觉失调症最常发病的年龄。在发病初期,家属通常不易察觉病人有什么不对,主要症状是生活功能方面的障碍。直到病人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或言谈怪异时才开始发觉情况不妙。绝大部分病人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病人的主要病态是在思考方面,因此病人无法判断自己的异样。发病以后,病人逐渐出现严重的思考与知觉障碍,如安想、幻觉、语无伦次与怪异行为。而且病人的情况有时会恶化,有时又会改善。当病情恶化时,多半需要接受住院治疗,等到出院后也应该继续到门诊接受精神科医师诊治。
思觉失调症的治疗包括:
(1)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因为疾病的症状是脑部功能障碍的表现,所以药物治疗是针对脑部功能来加以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急性发病期可以用短效性的针剂抗精神病药物,以便迅速而有效地控制怪异、暴戾的行为。后来可改用长效针剂,病人每隔1~2星期做一次肌肉注射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如果遵照精神科医师的指示,抗精神病药物的服用是非常安全的,绝对不会上瘾。
(2)环境治疗与心理治疗:患者在急性期大都需要住院治疗,此时就要开始进行社会生活与心理适应的治疗,如果有这类困难存在,就要及时予以适当的家庭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培养病患的适应能力,或是促进家庭生活的和谐以帮助病患进行长期治疗。这类环境与心理治疗,是需要医务社工参与协助的部分。
如果病人能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同时家庭、社会也能给予生活上必需的支持与照顾,那么病人完全治愈的比例约为20%,其他50%左右的病患虽不能完全治愈,但是大部分也都可以过着令人满意的生活。另外少数患者的病情会一直恶化下去,他们就需要接受长期的住院治疗与疗养了。
治疗现状:
由于长年以来以“精神分裂症”称呼因脑部区域神经功能失调引起思想或感知错乱的患者,其附带而来的误解和偏见,常降低病患就医意愿。因此,台湾康复之友联盟提出希望将精神分裂症正名为“思觉失调症”。首先,期待病人更能了解思觉失调之病症,更热心接受治疗,使自己更有信心;次之,期待病人家属也更能了解思觉失调症,更能发挥家属的亲人关怀,使病人能顺利复原;最后,也期待社会更能了解思觉失调症的病症,给予必要的协助与关怀,有效减低社会的烙印与偏执印象,使病人获得足够支持与复健,顺利回归社会。
(二)情感性精神病
1.躁症及郁症
一般人都有情感起伏,其程度及持续时间都在一定范围内;但是,若起伏程度及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则称为躁症发作或郁症发作。
常见的症状:
躁症发作,是指患者之情绪高涨;内在驱力明显增加、思考变快、话多、注意力分散、自信大增、对人慷慨大方、兴趣增加、好动、肯冒险等现象,严重者有易怒乃至暴力攻击之行为,或有幻听、妄想及谵妄现象。
郁症发作,恰和躁症相反,指患者有忧郁情绪,平时有兴趣的事变得没兴趣了,失去快乐感;内在驱力降低,有时体重会明显降低,但少数病人反而会过度进食而明显增胖。常伴有话量变少、行动缓慢,有些可以严重到变成僵直状态,像木头人一样;注意力降低、自尊和自信减少;觉得自已无价值、无用,对未来感到无望,对世界一切觉得悲观。
发病情况:
躁症发作会持续至少一周,常严重到使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几乎完全地中断。郁症也可能怀有罪恶感,当程度严重时会产生罪恶妄想,也可能伴有虚无妄想。由于持有对自已、对未来、对一切经验之负面认知,甚至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尤其是当产生罪恶安想时,其危险性更高。
疾病治疗
忧郁症的治疗包括:(1)采用抗忧郁的药物治疗,可改善忧郁症状。(2)专业人员依个别需要给予心理支持或治疗,协助病人学习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渡过危机,甚至降低再发病的概率。(3)专业人员以环境治疗,鼓励病人保持与家人、朋友的接触,促进人际交往;促进家人的支持与了解,以及提供危机调适、紧急情绪支持与疏解危机的方案。治疗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到年时,忧郁症会是全球十大“疾病与伤害”的第二名,仅次于冠状动脉心脏病。重度郁症平均发病年龄在20到40岁,无业、离婚或分居者有较高风险。其盛行率在不同的调查中有显著差异,以终身盛行率而言,台湾地区低到约1.5%,欧美等地较高,常在4%~17%,由此可见忧郁症有文化间之差异。女性比男性患病机会大,女男比约为2:1。
轻郁情感障碍症之终身盛行率约为3%~5%,和重度郁症类似,仍是女性和离婚者有较高风险。另外,和情感疾病密切相关的是自杀,情感疾病患者自杀之终身盛行率约为15%,若加上滥用酒精或精神作用物质,则自杀率更高。一般而言,女性虽比男性更易尝试自杀,但男性往往容易成功。
2.躁郁症
这是一种使人的情绪高低起伏变化失去控制的疾病,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感觉、行为、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表现;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第一次发作,有时在儿童初期或四五十岁时发生;但是如果一个人超过50岁才第一次发生躁郁症的话,则必须考虑是否为其他身体疾病造成的,例如神经科问题或是药物、酒精所引起的。
发病情况及相关症状:在躁郁症的病程中可能出现下列四种情绪症状:
(1)躁期:病人常会因为体力、创造力及社交能力的增加而带来愉悦感,这种感觉很快就失去控制地升高到躁症发作。典型的躁症患者通常都不会有病识感,不认为自己有病,否认有任何问题,且会生气地指责那些认为他有问题的人。
(2)轻躁期:患者有类似躁期但不太严重的症状,并且引起较少的障碍。此时,患者会觉得情绪高,感觉比平常好,且较有生产力。这种状态会让病人感觉很好,有些人会为了让自己停留在这个阶段而停止服药。但是往往时间久了,会由轻躁期转变成躁期,或掉到郁期,反而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3)忧郁期:忧郁期的病人会有以下一些症状,持续超过两个星期以上,且会使日常生活功能产生障碍:觉得心情低落、忧郁,或对平常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失眠或睡太多;胃口不好吃不下,或心情不好拼命吃东西;无法集中精神或注意力,对许多事情常犹豫不决;行为动作或想法变得迟钝,或者会常常不耐烦,坐不住;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有罪恶感,或变得很没有自信心或自尊心;觉得体力变差,整天觉得很累;有自杀念头或行为,;严重的忧郁症病人也会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症状。
(4)混合型:病程中没有明确清楚的躁期或郁期,而是同时有两种时期的症状交替出现,也可能是在一天内这些症状会有频繁的转变。患者某一段时间可能会像在躁期一样觉得兴奋或激动,但另一段时间则觉得易怒且忧郁。
躁郁症的治疗包括:
(1)急性期以药物治疗、卫教及心理治疗为主,目的在于使目前的躁症、轻躁症、郁症、混合症状稳定下来。
(2)药物长期持续给予,目的在于预防下一次的发作。
(三)妄想症
常见症状:
妄想症的特性是病人性格较敏感、多疑,长期保持有系统有组织的妄想,但很少发生整个人格的解组或退化。较常见的是“关系妄想”,别人讲话就以为是在讲他坏话,别人一摇头就觉得是看不起他;或“被害妄想",以为处处有人要害他、对他不利;或“被控制妄想",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控制。大部分病人因受各种安想的影响,表现得易怒、不安、敌视、多疑。妄想严重者则可能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杀的行为。
(四)器质性精神疾病
这是脑部组织受到外在因素,如药物、身体状况或实质伤害所引起的脑部功能障碍的精神病。临床上常见的有谵安、药物酒精引起的精神症状,或是身体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失常、神经性梅毒或感冒等疾病引起之精神症状。
常见症状:
定向感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分辩不清楚;记忆力障碍,特别是对最近才发生过的事记不清楚。此外,常会有情绪不稳定、暴躁冲动易怒,甚至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这一类病人也会出现妄想、幻听等症状,但是与精神分裂症或躁郁症病人的病程完全不一样。一旦外来的因素解决,例如停止使用酒精、药物,或是身体疾病以药物适当控制治疗,这些精神病症状就几乎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音频录制:维维
文稿整理:维维
排版设计:贰一
文章内容有部分修改,如需阅读原文欢迎扫码前往
图书链接《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