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及工作坊背景
FabriceBerna(-),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ofStrasbourg)精神病学教授,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医院(INSERM)研究员。法国南锡大学精神医学博士(MD)、斯特拉斯堡大学神经心理学博士(PhD)毕业,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一方面在重性精神病的精神病理学与认知障碍等领域有较多研究与发现,并任法国精神分裂症专家网络协调员等职;另一方面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丰富经验,曾于德国慕尼黑等地接受专业训练,现为其所在医学院心理治疗教学培训总负责人,对家庭治疗尤其是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与应用有特别的兴趣与专长。
Berna教授之前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即有所了解,尤其对我院临床心理科深感兴趣。年9月11日,Berna教授受陈珏主任邀请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了半天工作坊,由陈珏主任主持,博士研究生许翼翔翻译,心身科陈涵、刘强、彭素芳等主治医师在内的30余名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研究生和进修人员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讲座内容
1.开场引言
在介绍家庭系统排列之前,讲师首先讲述了自己与它的个人渊源。FabriceBerna十余年前于德国受训时首次接触这一流派与方法,并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家庭系统排列当时在德国私立医学心理机构中十分流行,但在学术界与正规心理治疗界却鲜被认可。他本人也观察到该方法及其推行者的诸多“另类”特性,因此在研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审慎与科学的态度。为避免被同行误解,他甚至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以一种“地下”的方式对其进行探索,很少向人提及这一兴趣。近年来,欧洲越来越多学者以更为严格的方法开展有关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家庭系统排列在德国以外也开始广为传播,他在法国工作时也愈加频繁地遇到来访者主动寻求有关信息。这些变化促使他思考将家庭系统排列整合纳入其常规工作中,他所在的医院也因此成为最早研究与应用这医院之一。
系统排列方法引起他特别兴趣的原因在于它:1)直接探讨与处理负担的代际传递问题;2)无需整个家庭参与,可针对个体患者或家庭中的个别成员开展治疗;2)是一种基于现象学和系统思维的方法,一定程度避免了过度诠释与牵强附会的假说;3)可以处理家庭以外的其它系统问题,例如企业组织、个人选择问题等等。
2.家庭与个体心理问题的代际传递
自19世纪中叶遗传学诞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与精神异常有关的先天生物学因素可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并引起后代精神异常的假说(即经典的“躯体-躯体”传递途径)。近年来,一些在动物和人类中开展的研究显示后天应激和心理创伤可通过一些表观遗传的方式(如改变DNA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增加子代乃至第三代的行为或心理异常易感性(Gappetal.,;Perroudetal.,;Yehudaetal.,;Ruttenetal.,),即存在一种“环境-躯体-躯体”的传递方式。
除了遗传与表观遗传这类生物学机制外,心理问题还可通过非生物学的途径传递,包括“心理-心理”(如家庭动力、长辈信仰或意识形态灌输等)或“环境-环境”(如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继承)等途径。家庭治疗中有众多理论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其中与家庭系统排列相关的一个经典理论即是情境家庭治疗先驱IvanBoszormenyi-Nagy(-)提出的“看不见的忠诚”(invisibleloyalties)概念。他认为家庭成员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伦理(relationalethics)动力,互相负有责任与义务。家庭经历的创伤与重大变故可改变家庭成员间的责任义务关系与施受平衡,这种影响可通过特定个体间或个体对家庭系统的看不见的忠诚等形式跨代传递,造成原生家庭乃至后代组建的新家庭中的关系问题或相关成员的个体心理问题。
Berna教授举了一位“觉得自己无权活下去”的来访者为例,该来访者外祖母的母亲在分娩后因并发症死去,她的外祖母出生即丧母。如果从代际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对来访者的消极想法做出两种假设:1)生物学信息传递假设:外祖母幼年丧母的创伤性经历造成的易感性因素通过表观遗传的方式传递至第三代,造成来访者患焦虑抑郁的易感性增加;2)象征性信息传递假设:来访者外祖母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存活权而换取女儿的存活权,幸存的外祖母即背负了一笔“债务”,这笔“债务”通过看不见的忠诚等家庭动力跨代传递,来访者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这种“自己本无权存在”的内疚感。当然,Berna教授也提醒这些假设未必就是事实,对治疗是否有帮助还取决于案例的具体因素,不应轻易下结论。两种假设之间也并不存在矛盾,可以是互补关系。他还强调就算不使用家庭系统排列这一方法,熟悉代际理论也是有必要的,譬如在此例中它令我们对“觉得自己无权活下去”这一表达具有特殊的敏感,从而有意识地尝试用代际的方式进行分析。
3.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背景
家庭系统排列(FamilyConstellations)由德国心理治疗师BertHellinger于年代创立,其理论与形式受许多家庭治疗与心理学流派影响,包括:1)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如美国PaloAlto学派的家庭治疗、SalvadorMinuchin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意大利米兰学派理论等;2)代际家庭治疗理论,以美国的IvanBoszormenyi-Nagy、法国的AnneAncelinSchützenberger(-)、德国海德堡学派的HelmStierlin(-)和GunthardSchmitt(-)提出的有关理论为代表;3)使用象征的治疗技术,包括美国的JacobMoreno(-)的心理剧、VirginiaSatir(-)的家庭塑像、德国TheaSch?nfelder(-)发明的家庭格盘(Familienbrett)以及她在家庭塑像过程中询问当事人躯体感受、并据此调整参与者空间位置的方法(后者实际上就是Hellinger家庭系统排列方法的原型)。
家庭系统排列的诞生与创始人BertHellinger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Hellinger出身德国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二战中有被迫加入德军作战、被俘并逃离战俘营的经历。战后他成为一名天主教神父,27岁时被教会派往南非开展宗教与教育工作。在南非的16年间,他对当地祖鲁部族的家庭结构、仪式与世界观进行了深入了解,并频繁参与各种跨种族和跨宗教对话,积累了丰富的团体动力观察与分析经验,并对现象学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使他逐渐远离原本的天主教信仰,并在43岁时彻底离开教会,投身心理治疗研究。此后20余年间他先后赴维也纳、慕尼黑等地接受精神分析训练,还对原始疗法(primaltherapy)、刺激疗法(provocativetherapy)、催眠疗法、人际关系心理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和家庭治疗等有所涉猎,最终于65岁时(年)创立了家庭系统排列这一独特治疗方法。
家庭系统排列一经问世即在德国风行,这与一些特殊的历史与社会因素有关:在二战后的德国,有许多家庭对其成员在战争中的不光彩经历(如加入纳粹党)羞于启齿,还有许多家庭在战火中破碎。这类隐秘的创伤造成了许多家庭与个人的心理冲突,并以跨代的方式影响了数代人。家庭系统排列为这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方式,故广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