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医院中医经典科颜芳主任
清明节气浅释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历书》记载“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气候特点及传统习俗1.清明气候特点
清明,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气候逐渐转暖,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这是冷暖空气冲突剧烈的时候,海洋上空的暖湿空气日益加强,经常不断地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忽冷忽热、时晴时阴的雨湿天气。
2.清明传统习俗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更是中国人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各地清明虽都有祭祖之习俗,但其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北方地区常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的说法,而且从人们把清明称为“鬼节”的意义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所以,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我国台湾地区的祭祖方式更显不同,台湾县志记载:“清明,祀其祖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毕,席地而饮,薄暮而还”。这些古代旧时的遗风保留至今,说明人们对清明的重视。
清明养生清明时节,自然界的寒来暑往、节气交替及其所带来的风寒湿热等气候变化,其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清明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
1.注意“病从口入”
清明节气,天气渐暖而多雨,且忽晴忽雨,如此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2.饮食仍以清淡为主,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由于清明节后雨水渐多,气候潮湿,人很容易犯春困,出现精神疲倦,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等湿困之症,尤其是素体脾胃虚弱之人,容易惹湿,故清明节气饮食仍以清淡为主,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淮山等五谷粗粮为主。
3.注意调节情绪,心情舒畅,动中有静
清明节有着双重的意义,既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气,又是踏青扫墓、追悼先人、悲痛伤感的祭祀节日。在追悼先人的同时,更要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白癜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