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想法本身并非病态。在每个生命周期中,偏执-分裂位态都是一种组织经验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会将危险或不愉快的思考与感觉分离出来,并将其往外投射,归因到他人。在各种各样的团体经验中都很容易观察到这种模式,例如政治会议、体育竞赛和机构里的团体动力等。在某些历史关头,偏执想法甚至渗透了整个文化,例如美国麦卡锡时代沉陷在“猎杀女巫”的氛围里。
然而,偏执型人格疾患却是个截然不同的疾病实体,它与文化因素无关,也不是出于团体动力交错下的过渡状态。而是一种全面性的思考形态、感觉方式,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模式,并且超乎寻常地固执、不易改变。这群人可说是活在偏执-分裂位态里。
偏执型人格疾患之DSM-IV-TR诊断标准
A.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广泛地对他人不信任及多疑,以至于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深具恶意,有下列情况中的四项(或四项以上):
(1)无足够事实佐证下,怀疑别人正在利用、伤害或欺骗自己;
(2)无凭据地怀疑朋友或伙伴的忠诚或可信度,心思专注于此;
(3)不肯对他人吐露心思,只因无理由地害怕谈话内容会被恶意地拿来对付自己;
(4)在别人无害的评论或事件当中,读出隐藏的贬抑或威胁意义;
(5)持续地保持怨恨,亦即无法宽恕别人对自己的侮辱、伤害或轻蔑;
(6)面对一般人并不觉得有明显冒犯的状况,却自觉人格或名誉被侮辱,因而急速愤怒回应或反击;
(7)无凭据地一再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实。
B.非仅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随精神病特质的情感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的病程中,也不是一般性医学疾患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
防御机制了解偏执-分裂位态是了解偏执型病患的基础。分裂,是这种组织经验模式的核心防御机制。对同一位客体的爱与恨这两种感觉被分开来,任何朝向整合的企图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基于害怕恨变得过度强大,而将爱摧毁。从偏执型病患的立场而言,病患需要把所有的“坏”分离出来,并将之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才得以让情感存活。这种防御策略的表现之一,是将原本内在世界的攻击与受害转换为实际的生命体验,即偏执个案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以对抗外在的攻击者与迫害者。偏执个案对世界的看法,让他们可以释放内射彼此间的紧张关系。如果偏执个案被迫将他们的投射再次内射的话,原本高涨的内在压力将会变得更加固执与防御(Shapiro)。
偏执型人格疾患的病患每次建立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深信别人终究都会“露馅”,而这再次验证了他们的多疑。病患处在偏执-分裂位态中,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世界充满了不能信任与无法预测的陌生人,因而活在永无止境的焦虑中(Ogden)。即便一位稳定的、有所助益的治疗师与一位偏执型病患进行了长时间的治疗,一个微小的不如意都可能让病患完全漠视治疗师之前的行为,并且伴随着坚定的信念,深觉此治疗师不值得信任。因此,过去跟人的良好经验可以被当下的情境完全抹杀。
投射与投射性认同是偏执型人格疾患两个主要的防御机制。投射将内在的威胁转换成外在的威胁;投射性认同则是更进一步,不只将威胁外化,而且更以高度病态的方式,“控制”了环境中与他们相关联的人。
心智化水平病患完全以表面意义来诠释经验。偏执型人格疾患的病患无法这样想:“有人好像想要伤害我。”相反地,他们就是确知别人心怀恶念。同样地,在对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偏执个案无法这样说:“我觉得我对你的反应,好像把你视为和我父亲一样暴虐的人。”病患仅只是经验到治疗者是暴虐的。因此,从依附理论的观点来看,这些病患可被视为在心智化过程中发展失常,因为他们卡在将内心感觉等同于实际情形的思考模式上。
核心自体偏执的核心是极度低自尊的(Meissner)。在内心深处,偏执型病患觉得自卑、脆弱与毫无用处。因此,常在病患身上看到的这种夸大自满或自觉“特殊、异于常人”的感觉,可以被理解成是自卑感的补偿性防御。而那些来寻求治疗的病患,或许有些焦虑或忧郁感受,然而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偏执或夸大等防御机制失灵了,以及内心深处自卑的感觉爆发出来(Meissner)。
偏执型人格疾患内心的低自尊,导致这些人对阶级与权力有着特别敏锐的感受。他们强烈地担心当权者是否会羞辱他们或是要求他们服从(Shapiro)。他们随时随地都感觉自主性受到威胁。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不断恐惧着自己会被外力控制而成为俘虏;他们害怕别人意图先亲近他们,然后再偷偷地掌控他们。
客体关系偏执型病患无法发展出客体恒定性,而这样的特色,影响到他们种种的行为与想法。因为他们无法与内在的客体表征产生爱的连接,因而相信爱的关系是危险而不稳定的。为了处理这种客体不恒定性相关的恐惧,偏执型病患建构了既具体又魔幻的幻想来与课题连接。偏执个案对建立人际关系的需要,常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两级态度。他们会以为自己所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