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人格精神病性边缘性神经症性

基于其自我强度,可将偏执者定为精神病性、边缘性或神经症性。精神病性首先回顾三个水平之间的差异:精神病性来访者会将自体中令人烦恼的部分投射出去,无论这样的投射何等荒谬,他们仍然坚信不疑。比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坚称自己那位同性恋助理下毒要害他,这其实是他自身的攻击冲动、对同性的渴望,以及幻想拥有权利的潜意识投射。由于这种投射性信念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实据,因此他更加确信自己是唯一明察秋毫的人。边缘性边缘性人格的个体现实检验能力尚存,因此边缘性偏执者会巧妙地激惹被投射对象,令对方看上去似乎正像投射的那样。这便是投射认同:如果被投射的个体试图摆脱某种感受,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种感受顺理成章,因此,偏执者自然觉得对方必定就是这种感受。边缘性偏执者始终致力于让投射对象与自己的想象更为“匹配”。因此,一位竭力否认自己的憎恨与嫉妒的女性来访者会流露出敌对的态度,觉得治疗师一定是嫉妒她的成就;若治疗师的谈吐显现共情性态度,便是嫉妒、加害于她的铁证,这种根深蒂固的误解会很快耗尽治疗师的耐心,开始对来访者产生怨恨,并嫉妒她能口无遮拦地为所欲为,于是有意无意地显露出对来访者的攻击态度。这类特定状况下的治疗过程对于治疗师无疑是一种折磨,治疗师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也解释了许多精神卫生工作者都难以忍受边缘性偏执来访者的原因。神经症性神经症性偏执者会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问题以自我不协调的方式投射出来。即来访者在投射时,自我会同时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在良好的咨访关系背景下,来访者的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内心思维的外化,认识自己的投射。在初始访谈中就描述自己偏执状态的来访者,多数属于这一类型(虽然精神病性和边缘性偏执者有时也会如此,但目的多为显示自己懂行,并非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构成了投射)。有位来访者曾告诉我,那段时间他曾想象我是位声色俱厉的治疗师,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任何证据,而我由此得知他的病情正在逐渐好转。出于对投射中可能存在的真实的警觉,我说道:“既然这样,那我来回忆一下是否严厉地批评过你”,他反问道:“你就不能偶尔让我偏执一下吗?!”我有一位健康且颇有才华的来访者,性格比较偏执,一直担心我会以他的案例四处炫耀以标榜自己的才能。他猜想如果某位治疗师对我说他的坏话,我一定会欣然表示赞同。(其间,当他在治疗中感到受伤,会毫不留情地指责我的过失,从而让我的同事一致感到我对他的治疗百无一是。)尽管如此,他仍然能觉得自己的猜想似乎有点过分,直到后来他意识到:这种担心其实是自己的投射——对自己需要被接纳和赞扬的抵制,以及对这种抵制的防御性自责——这种自责经投射和付诸行动成为对我的责难。由此可见,治疗偏执者的棘手问题是:判别他们的基本情感与防御后的情感表现之间相距几何、有多迂回。

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作者:(美)NancyMcWilliams

翻译:鲁小华郑诚等

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网络课程: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第二阶)第二组招募中,点击可直接查看。









































姣忓ぉ鍧氭寔8鏉粦鑼惰В鍐?绉嶆瘨绱犲嵄瀹宠浣?
娉ㄦ剰鍐嶆鎻愰啋濂充汉缁忔湡闄や簡涓嶈兘纰板喎姘?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hbyx/97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