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咨询,必须学精神分析

白癜风治疗周期 http://m.39.net/pf/a_7309729.html
题目有点标题党,是对应于上一篇《学心理咨询,不必学精神分析》写的。实际上,各位该怎么学就怎么学,有困扰的人可以看看我的文章,也不必完全听我的建议,毕竟我的建议本身也有矛盾的。虽然冯特开启了科学心理学的大门,但是心理咨询或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知名度还是远远超过所有人的。要不要学精神分析,之所以是一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大概一是在于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性驱力、力比多、口欲期、肛欲期、杀父娶母等)让普通人看着有点“恶心”、“害怕”;二是在于精神分析浩如烟海,有点宇宙无边无际的感觉,研究宇宙/精神分析,真的对认识地球/自身有帮助吗?在宇宙中,还能找到回到地球的路吗?以下就从理工科的脑袋,带你看看为什么必须学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让人望而却步或者雾里看花,主要是“精神分析”这个名字所指代的含义过多了:①某个思想体系;②心理咨询发展史;③包括多个子学派的学派,而且还分不清楚是tech-science还是social-science(这个区分很关键,这涉及到基金的多少);④区分“你们”和“我们”的工具,类似于小资与老百姓的区分工具……我暂时想到的是这些,欢迎大家评论和补充。

一、从“心理咨询史”的角度看精神分析

读史可以明智——培根(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把这老爷子从中学课本里请出来了)。至少在精神分析指代“心理咨询发展史”的这一部分,是非常需要学习的。就像一个研究量子力学的博士和教授,很难想象他不学牛顿力学。实际上,任何初中生都已经在接触牛顿力学了;同样,学习心理咨询的人还是要学习“心理咨询发展史”的。不管喜不喜欢精神分析这种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师学习心理咨询发展史都是必要的。如果仅看一本“心理咨询发展史”的书,我推荐《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这本书(商务印书馆版,陈祉妍、黄峥、沈东郁翻译)。从年到年的心理思想史,这本书都讲清楚了。

二、从“某个思想体系”/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精神分析

上面提到的这本书,摘抄如下:正如马克思主义把个体的主观价值观和理念看成阶级地位和经济力量的表现一样,拉康认为经验是基于文化时尚(“想象”)和社会规则(“象征”)的语言建构。(P)弗洛姆既是存在主义学者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感到现代生活中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对已对人彻头彻尾地虚伪,压制真实体验以适应社会规范。(P)你看,思想不但是无国界的,而且还是跨领域的。精神分析学者也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观察,我们马克思主义心理咨询师自然也应该了解其他的思想体系。

沙利文提出的参与观察法和人际场域理论,对所有社会科学的当代方法学和当前社会建构论的概念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渐成论及认同概念影响了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P10)

注意,抛开研究经费的角度不论,即不管精神分析/心理学是tech-science还是social-science,这个学科深深的影响了“所有社会科学”。不但研究者、从业者被影响了,整个社会都被精神分析所影响了,来访者也是毫无例外被影响了的。所以,了解精神分析,也是为了了解你的来访者。

三、从来访者的角度看精神分析

这个子题目还可以稍微扩大一点(也许是说得更俗一点)——从咨询师从业的角度看精神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来访者获得的心理知识可能比咨询师还多。也许,不管咨询师是什么流派的,来访者都默认咨询师知道阻抗、性驱力、自恋、边缘、母婴依恋、客体关系……如果不知道这些名词,或者知道得比较有限,面对各色各样的来访者,我心里还是会惴惴不安。心理咨询的效果,从来不取决于技术,但是离开技术肯定是万万不能的,至少技术名词还是要知道,技术名词之间的传承关系还是要了解。我是不能想象来访者的专业知识比我多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做咨询。当然,并不是说来访者的专业知识更多,来访者就比咨询师“健康”。借用佛家术语“所知障”,知识越多的人反而心智被知识给蒙蔽了。换句俗话说就是,读死书认死理,读书读成书呆子。或者借用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里写明的,来访者大谈心理学知识和术语,本身也是一种阻抗(你看,阻抗这个词很难绕过去吧)。为了了解来访者,我们需要学习精神分析。

四、从国人特性看精神分析

欧文·亚隆说,美国的人本主义是乐观的,欧洲的存在主义是悲观的(因为美国没有被战争、传染病摧残)。对照中国,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显然是比欧洲的哲学/思想体系还要沉重的。苦难越深重,越需要抽丝剥茧,慢慢处理。生活事件都可以有短程疗法,但是涉及到人格的觉察和改变,不管用什么疗法,都需要长程的。在这5年中,我的观察是,国人会耻于做心理咨询;更多的敏感的、受伤的人,选择学习心理咨询,选择成为心理咨询师(哪怕一个来访者不接,也自称咨询师,或自称“有证”)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伤痛,或作为安慰剂。先不说理解真正的来访者,就说理解心理咨询的同学、老师、行业的角度,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发展史,也是有意义的。一个年历史的大国,近年被打趴下,又要用多年的时间站起来,而我们正好处于这多年的历程之中,这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去了解世界思想史(包括中国思想史),有责任把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咦,怎么像入党申请书)。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人,也许不那么重要,所以我放在最后一个部分。————————不知道为什么的分割线————————此外,无论中外,无论是认知行为疗法还是家庭治疗,每一位大师都学过精神分析。就算要反对精神分析,也要先学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再去反对——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是这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合形形色色来访者的,这是我们从业者应该做的。学不学精神分析,其实无需纠结。就好像学习中国文化要不要学《论语》、《道德经》一样。有多少学了《论语》的人成了假道学;有多少没学《道德经》的人生活得潇洒飘逸?文化和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看书就能成为思想家,也不是目不识丁就不能得道。儒释道的文化深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书本的学习或者课堂的体验只是引子。能不能入门?能不能精进?更多是看这个人本身,而不是看书。另外,学不学和用不用,是两件事情。考虑用不用,恐怕是别的文章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zlyy/981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