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病人能遵守医师的治疗方案并服从医护人员对于健康方面的指导时,就称之为具有依从性。在国外,精神病人的康复主要在社区进行,结合我国国情,相当一部分病人接受住院治疗,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病人选择在家中坚持服药模式。因此,用药依从性可以说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精神病人由于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用药依从性更重要的表现在家庭及家庭干预上,那么,该如何进行家庭干预呢?
第一、家庭干预者应对被干预对象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病情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该病情病程的认识。例如,常见精神分裂症可分为急性期、调整期及稳定期。从治疗角度看,精神疾患的康复疗程需较长时间,同时,在前两期由于机体对药物尚需一定的适应过程,出现治疗效果的不良反应则是必然现象,但病人及家属却误以为无疗效或起效太慢,从而自行减少剂量或停药。病人及家属应该遵从医嘱,直到稳定为止,不应自我主张。
第二、家庭干预者应对治疗药物有一定的认识。
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及正确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这些知识主要从药师那里获得。从产生不依从性的因素看,缺乏用药指导为主要因素。因此,当这些知识成为一种服药的指导规律时,遵守医嘱就可成为必然结果。例如,常见精神病药物大多伴随口干、乏力、嗜睡等现象,这是由于这些药物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属于无法避免的不良反应;另外,同时还有在消化系统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便秘等等;心脑系统的心律失常;泌尿系统的如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大量的尿液不能排出,并使膀胱过度膨胀的情况)等等这些副作用的出现,都是无法避免的。家庭干预者切不可因噎废食,认为这些表现是没有对症下药的结果,自行中断治疗必将使治疗失败。从临床病例看,这占不少比例。
第三、对服药时的注意事项了解也是提高依从性的一个手段。
如治疗躁狂症的碳酸锂用药时应多喝淡盐水,促进其排泄;注意忌口:戒烟、戒酒、戒辛辣等等;注意服药的时间,虽然饭前饭后无特别要求,但从血药浓度看,空腹时明显高于进食后,夜间的高于日间,故此,睡前加服一次,是维持病情稳定的最佳选择。
第四、维持服药和维持剂量应以主治医生的调整为主。
是否继续服药,这是影响病人愈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剂量的减少也以医生判断为主,一般而言,初次发病愈合后较好,剂量减少也较快,而反复发病则需较长时间。对精神用药的总原则是用最低的有效剂量长期服用。所谓最低的有效剂量是以维持治疗时病情稳定,又不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为依据的。
第五、进行康复干预。
康复是指对残疾人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残疾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充分完成与其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因素相适应的正常角色,履行其应尽的责任。这些手段包括采用辅助器械,或采取协助他们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措施如改善环境,创造工疗设施如木工车间、园艺劳动及工艺品制造等等。当精神患者能恢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脸、刷牙、洗澡、理发、刮胡子、进餐以及整洁衣着、有规律作息等能力,此时再进行家庭范围、职场范围、社会范围的康复训练,如能关心家人的身心健康,关心家庭的发展,能与他人交往,参与集体活动,直至能重返社会进行工作。当患者能恢复这些社会功能,即达到真正意义的康复时,在服药上定会执行医嘱,依从性则必然提高。
医院精神科可提供↓对于出现明显精神症状、情绪暴躁或行为冲动等病情不稳定患者,可直接联系医院,通过电话与